看到别人受苦,情绪就会低落,该如何应对?
2021-01-09 [佛与人生]
问题:
师父,我去帮助别人,有时候会因为同情别人的遭遇而使自己情绪低落。尽管一再提醒自己,“没有布施的我,没有受施的人,也没有布施的事”,但还是不能持续地把心调平。请问师父,我该如何应对?
法量大和尚:
你看到别人比较苦,自己又没有更好的能力去帮助他离苦,内心情绪低落。这说明你对他人有悲悯心,很难得。
你有了这样的悲悯心,但不要为情绪所转、为情绪所干扰。情绪低落时,以愿力去突破困境,心就不会因此而沉没。
我们要学会把难过等负面情绪转换为正面积极的心态,转化为愿力——我要学佛菩萨行,要学佛菩萨度众生。
发心,能激发起内心的力量。选择奋斗方向、坚持努力直至实现目标的关键,就在于发愿。
要想能好好地帮助他人,或者想把帮助他人的事情做好,是离不开因缘的。
所以,我们要发愿广积善的因缘,广积福德智慧资粮。当有了福德智慧资粮,在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就能帮助到他。
菩萨度众生,也是因为看到众生的苦,才发起利益众生的广大心愿,依着这个愿去行菩萨行,最后福慧圆满,证得佛果。
有了悲悯之心,并以智慧摄持,才能真正自利利他。我们的目光要看得长远,要站在无限生命的基础上思考。
我们要在根本上着力,就如我们每天缘念的:
我以所行施等善
为利众生愿成佛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六榕书院
热文推荐
-
口德决定运势,善念改变人生
人的一生须练就两项本领:一是说话让人结缘,二是做事让人感动。“恶语伤人心,良言利于行”。行事之恶,莫大于苛刻;心术之恶,莫大于阴险;言语之恶,莫大于造诬。伤人以言,甚于刀剑。
-
神奇四句话,人生大哲理
人有时候,真不知要谋求什么?往往把最值得维护和珍贵的东西忽视了,却不知拣了芝麻丢了西瓜。现在好多人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其实,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 “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 。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
-
为人、处事、心境、品德
为人:有人缘则有福,结好人缘就是最大的修行。发脾气是无能的表现,不生气就能消业障。君子为目标,小人为目的。知缘惜再造善缘。得理要饶人,理直要气和。多一次原谅,就多一次造福:把量放大,福就大。欣赏别人,就是庄严自已。原谅别人就是善待自已。
-
心闲是人生最好的福气
简单是福。众生之苦,苦于繁忙。忙财富、忙名利、忙着争抢,忙于计较得失荣辱。争来抢去终是空。简单的人,勤劳节俭,一切随缘而安。不需要为挣不尽的财富焦头烂额。也不会为柴米油盐而忧愁。不争,自然从容;不计较,所以常快乐。
-
史上最神奇的一句话
很久以前,有一个国王想找到一句话,它能让高兴的人听了难过,难过的人听了高兴。但他找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找到。直到有一天夜里,他梦见智者对他说了一句话,正是自己想找的。这句史上最神奇的话就是:这一切都会过去的!
精彩文章
-
明朝义秀法师忍受殴打念佛往生的故事
(宏海法师) 我们同修们常会有这样的疑问,说:“法师呀,我有业障,我心不清净!”刚开始我也说:“慢慢消。”后来我也反问:“你是依照佛的清净度来要求自己吗?”但凡我们是凡夫,都会有业,都会生障,正因如此,所以才需修行,叫做业消智朗,障尽福生。不要说我们,历代这些往生的祖师爷们,也都有业障。只不过他们修成就了,我们是一边要还,还要继续欠。祖师菩萨们再来呢,就是只还不欠。
-
学佛求法为什么要有恭敬心?
(行愿法师) 佛法,从恭敬中求!如果你没恭敬心,就想求得脱离轮回,解脱生死的方法,或者求得往生净土的修行方法,那是不可能的。例如:在世间拜师学艺,你要有恭敬心。你没恭敬心,师傅凭什么要传手艺给你?学佛,连恭敬心都没有,你如何能够进入佛门修行呢?有人觉得自己超级聪明,自学成才,把佛法当作敛财的工具,通过不良的疯子网宣传媒体,忽悠一大片,大吹特吹,俨然一代教主自居,甚至超越佛陀,出口
-
每次诵经、念佛、持咒、行善后都要回向吗?
(容通法师) 每次诵经念佛持咒后都回向,这种方式是可以的。但是,有些人或者说也不一定就是一定要得用这种方法,你可以在每天的诵经念佛持咒念佛多次之后,只是在每日结束的时候做一个总回向,这样也是可以的。然后你其他的行善法回向不回向,也是这么一种方式。你可以每次行善法后都做一次回向,也可以每天比如说行了一件两件三件,在行完多件善法后做一个总的回向。当然我们内心随时都要发回向心,但是也没必要说事无巨细,一而再、再而三地每天多次地去做
-
如何让“生活禅”不是一句空话,落实在生活中?
(能弘法师) 怎么样让“生活禅”不是一句空话?首先我们得了解什么是禅?我们每天行住坐卧、吃饭、睡觉就是在生活,工作、往来也都是在生活。那禅是什么?禅本不可说,但禅不可说并不是就不能去领悟。我们都知道“拈花微笑”的公案,佛陀在灵鹫山拈花,百万人天不知道什么意思,只有迦叶尊者微笑。佛陀说迦叶尊者得到了“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这就是禅的第一个公案。
-
人生的一切都是注定的吗?
(常暘法师) 佛陀告诉我们生命是生生不息,我们有无尽的过去也要面对无尽的未来。也就是说我们过去造作的因,也会决定我们现在的一些果,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的因,会决定未来的果。生命是要分两段来看待,我们来到今生,并不是你的生命是从今生才开始,所以它有很多过去的因决定了你是谁的儿女,你会降生在什么地方。这些东西它是由过去的因,产生了现在的果的一个定数。但是从现在到未来这一段,它就是可以变化的
-
阿赖耶识是什么意思?
(本源法师) 第七末那识执着的“我”,即是第八识阿赖耶识。“阿赖耶识”是梵语,翻成中文的意思是“藏识”,所谓的“藏识”有三层意思,分别为能藏、所藏、执藏。能藏:一切众生起心动念、言语造作,不管善恶都会形成业种,业种在未受报前,都含藏在阿赖耶识中。并能保持这些善恶种子在阿赖耶识中不失不坏,保持其本有的功能,故阿赖耶识具有能藏义。
- 区域:中国·广东·汕头
- 流通处:15913912932
- 建议:jianyi@gming.org
- 站务:admin@gming.org
- 客服邮箱:hy@gming.org
- 友情链接:130065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