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慈林寺简介
2014-03-12 [坦尼沙罗法师]
简介美国慈林寺
曾银湖译于Deva Kuti 2001.11.4
■ 美国慈林寺照片集
■ 谭尼沙罗尊者(Ven. Thanissaro Bhikkhu)简介
1949 乔福烈.迪可拉弗(Geoffrey DeGraff )生于纽约绿港。
1970 元月(大学期间)参加由一个泰籍比丘和一位禅师教导的佛教禅修实验班。
1971 得到俄亥俄州欧布尔学院历史学士学位。
1972-1974 获得欧布尔先西认可,任教于泰国清迈大学。
1974 四月,遇见尊者阿迦芳.乔地可(Ajaan Fuang Jotiko)。
1976 在阿索卡寺(Wat Asokaram)出家。开始在泰国莱阳的达摩萨提寺
(Wat.Dhammasathit)跟随尊者阿迦芳学习。
1986 尊者阿迦芳逝世,谭尼沙罗尊者继续留在达摩萨提寺。
1990 美国麻省贝勒内明禅思学会的禅修教导期间,应邀担任阿迦苏瓦苏瓦寇
(Phra Ajaan Suwat Suvaco)尊者的翻译。禅修期间,一位禅修者发心购置
土地创立慈林寺。
1991 返美,在阿迦苏瓦尊者的指导下,于北圣地亚哥县协助启建慈林寺。
1993 担任慈林寺住持。
1995 获泰国法众部僧团认可成为戒师。
■ 美国慈林寺( Metta Forest Monastery)简介
慈林寺位于北圣地亚哥县,群山和丛林环抱的鳄梨果园之中。慈林寺提供在家人来此个别长、短期禅修安居的机会,它也提供了人们在上座部传统里剃度,并在泰国森林(比丘)传统的修习模式中接受训练的机会。
■ 缘由:
慈林寺是1990年由尊者阿迦曼的弟子-长老阿迦苏瓦寇 (Phra Ajaan Suwat Suvaco) 所成立。现任的住持-谭尼沙罗比丘乔福烈.迪可拉弗 (Geoffrey DeGraff) -是在纽约和维吉尼亚的乡村长大,后来于1976年在泰国剃度、出家。他依止在森林(比丘)传统的阿迦芳 (Ajaan Fuang Jotiko) 座下修习,一直到1986年阿迦芳去世为止。1991年他返美协助毅立慈林寺之后,于1993年被指定为慈林寺的住持,并于1995年成为正式的戒师。
泰国森林(比丘)传统是由尊者阿迦索和尊者阿迦曼在19世纪所建立的,这个传统以严持戒律、头陀行生活方式和强调全时段禅思修习而闻名。
虽然它在泰国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很大的拥护团体,但它直接、不妥协的特质,使它远离许多泰国社会典型的价值观。这项事实让它成为迁徙美国的一个理想传统,因为那个特质大幅减少了文化的矫饰,直截了当地专注于生命的要素、死亡和心意的解脱;同时也因为它扮演着一个提醒者,让我们不会太匆促于美国化的佛教,因为真实的佛教修习有别于居士社会中,不论在那里所成立,的优越价质观。
■ 禅修安居
虽然慈林寺基本上是一个寺院,但山边另设有专区供在家众来个别禅修安居并须遵守日常的作习表。
作习表开始于日出之前,因为比丘们早起地个别地禅思。早课在5:30前开始,接着是1小时的团体禅修会,有开示或简短的阅读。会后,在家众帮忙准备饭食,而比丘们则扫地并在8:30准备托钵。因为附近没有佛教村落,所以我们在寺地一带开发了一个小村落:客房和禅修居士区。比丘们前往客房托钵并返回山顶上的禅堂去用餐,在家众则做早课。比丘们用餐后,在家众用餐,协助清理厨房,然后就可以自行禅思直到傍晚。接着,在短暂的聚会并答复修习问题之后,每人都要参加黄昏打杂工作。日落之后不久,全体集合作晚课,还有一小时的团体禅修会,再度有开示或阅读。会后,也有发问的时间,然后每人回到自己的园林住处去个别禅思。
从五月到十月里的有些周末,我们也提供团体禅修。在那期间,我们额外地增加了一次团体禅修会-在我们园林西边树下的〝户外禅堂〞举行-下午三点左右。详细情形请洽寺方。
禅修开示是遵照泰国森林(比丘)传统,尊者阿迦李达摩达罗的方式。Accessto Insight 的网站中有可以下载的档案。(中译注:寺内典藏中〝念住呼吸〞即是其中之一,已译成中文。)
■实务
过夜的拜访请事先写信到寺里,首次的禅修者最多只许停留二周。停留一周以内的到访者被要求持守八戒中的前五戒,停留较久的则要求持守八戒,期望全员都全程参与寺方每日的作习表。我们不收膳宿费,我们所有的活动都来自奉献的基金。我们的住宿很简单:一栋客房有三间宿舍,我们的园林树下有一块可以扎营帐的平地,建议访客携带手电筒、闹钟(表)、帐篷、睡袋、宽松的衣服(不要短装)。夏天较为干热,冬天则下雨湿冷。我们要求所有的访客理解聚会在这儿的不同文化-泰、寮和美国-并拥护比丘所遵守的戒律。
■剃度出家
准备出家的人必须在寺里住上一年,持守八戒,以便让他们熟识比丘的生活。在这段期间,他们按照一般大众作习表(如上),但他们也必须承担较多日常杂务的责任:厨房的工作,园林的帮忙,到城里出差。年终,如果得到住持的同意,他们就有资格出家。新学比丘至少五年内要留住在慈林寺或泰国相关的寺院里,才能自行离去。新学比丘不担任教导工作,直到戒师觉得他们准备好了才行。
比丘们严守戒律和一些头陀行,例如日中一食。偶而也必须承担粗重的杂务,包括建筑物的物理维护工作,虽然我们尽量减少这类工作。我们也设法安排科罗拉多高原的露营禅修,每年至少一次,和我们的〝森林传统〞之根保持联系。
■寺院生活
上座部寺院制度在今日流传美国的佛教中,是最小和最少受到青睐的,大部份是因为它广泛地受到误解。单身的寺院生活提供了一种自在与限制的模式-与在家生活大不相同-那是佛陀明白制定以帮助心意的训练。普遍的错觉认为戒律只是遵守佛陀时代印度人的偏见,而和我们自己较开明的多数人是无关的。然而,仔细阅读戒律则显示它们之中有许多与在印度的其它教派有显著的差异,而发现它们终极的理由则在于法义本身的原则。
或许在家和寺院生活最根本的差别,就在于进入寺院僧伽时,就远离了在家人的金钱经济和贸易,而进入了布施的经济。比丘们不许买卖,即使与在家人交换东西也不行,在家人供给物质必需品给比丘,而比丘则提供法施给予护持者。因为这些施与都是自愿的,就营造了一种温暖和愉悦的修习气氛。同时,这种经济教导了许多重要的心灵课程。寺院不掌理他们生活的必需品,这件事迫使他们去学习许多有价值的功课,耐性、容忍、接受业行。当他们反省自己所用的一切都是别人慷慨布施的成果时,就会提醒他们,修习的功德不仅是攸关他们自己而已,也关系到整个护持的团体。这激励他们尽最大的努力去修习,承受别人慷慨布施的利益,当有机会或有必要时,他们自然要免费与别人分享修习的成果。
■联络
更详细的信息请写信到寺里。(慈林寺)
Metta Forest Monastery
P.O.BOX 1409
Valley Center, CA92082
U.S.A
- 您可能喜欢:
- 从佛教角度看,如何克服抑郁症?
- 丈夫对色情材料有瘾癖。但我找不到可以帮助他的佛教网站,您可否介绍一二?
- 经常看见[觉醒]、[开悟]、[涅槃],这几个词被替换使用。它们是否真的可以互换吗?
- 您对印度教的“不二”之道[Advaita path]有什么想法?
- 当今这个时代,彻底觉醒是否可能?
- 虽然我似乎懂得了缘起和空无内在实质性的概念[缘起性空],我却不喜欢empty[空性]这个词。您能建议别的
- 对于在现实的虚幻之中确立意志奉行他的法,佛教徒又怎么解释?
- 西方式的佛法,是否有可能? 从东方角度看,常以之为不如法。什么时候会有一乘,拥有足够的生命力,助禅修者灭
- 禅修至今两年,最近坐禅时间增加到[一日]两次,每次半小时。开始做栩栩如生的梦,这个情况正常?
- 我刚从第二次为期十天的内观密集禅修班回来。不管谁抱怨生活事件,我都不耐烦,这是怎么了?
- 您对于如何促进西方人接受上座部佛教有何看法? 在《破碎的佛陀》一文中,您是否有所共见?
- 作为在家修行者,就像是二等公民。我们只是做供养食物之类的事。为什么我会有这种感觉?
热文推荐
-
有人说佛教没有神;又有人说佛教是有神的。西方人被无神说所吸引,这是否是西方人误解?
坦尼沙罗尊者答:神祗在早期经文中是有的,但不是作为崇拜的对象,也不是必须服从的权威。他们与佛教所要解决的真正问题如何修心,使之不再造苦基本上是无关的。 早期经文中提到的神祗,范围之大,从类似于[西方传说中的]仙人、天使的树精与天人,一直到自以为是宇宙缔造者的梵
-
呼吸禅定引导
呼吸禅定引导 [作者] 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A Guided Meditation by Thanissaro Bhikkhu 身体舒适地坐直,不要偏向前后左右。闭上眼、观想良好的祝愿。良好的祝愿首先要送给自己,如果你不能为自己祝福,对自己的幸福没有真诚的期望,就不可能真正为他人祝福。因此,这样告诉你自己: “愿我找到真正的幸福。” 要提醒自己,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内心,因此这不是一种自私的欲望。实际上,你在内心找到、开启了幸福之源,才能够向他人传送。这种幸福不依赖于从别人那里拿走什么。 现在,你要对
-
佛教如何帮助我彻底戒除大麻,不再犯瘾?
坦尼沙罗尊者答:试着不把你自己想成渴求的受害者。反之,试着看你正在做什么,使这股渴求保持其活力。渴求通常仰仗这样一句说词:我有如此这般的一组不舒服的身体或心理感受,能够去掉这种感受的唯一方式,是抽点上好的大麻。你看见这种想法升起时,就要试着换一套说词。 首先
-
涅槃的意义
涅槃的意义 [作者] 坦尼沙罗尊者 [中译]良稹 Nibbana by Ven. Thanissaro Bhikkhu 我们都了解火焰熄灭的情形。火尽烟散、寂然无迹。因此我们初次了解到,涅槃(nibbana/nirvana)这个词,作为佛教的修持目标,其字面意思是火焰的熄灭, 会感到作为一个灵性追求目标,很难想象有比彻底消亡这个形象更致命的了。不过,对于涅槃概念作这般理解,实际上是一个误会,并非在文字上,而是在形象上。对于佛陀时代的印度人来说,熄灭之火代表了什么? 绝对不是消亡。 We all know
-
阿姜放:觉知之心
序言 我的导师阿姜放-育提可,1915年出生于泰国东南部尖竹汶府靠近柬埔寨边界的一户小农家。十一岁成为孤儿,辗转于多家寺院中被抚育成人,二十岁受比丘戒。然而,在开始学习比丘戒律后,他意识到自己所在
精彩文章
-
出家人的每一份供养都承载着施主的嘱托和期望
(如瑞法师) 古德云: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出家人所受用的一切,皆来自十方信众的恭敬供养,是施主辛勤劳碌、节约受用而来的。施主之所以愿意供养出家人,有的是出于对出家人清净、慈悲、少欲知足等高尚品德的恭敬;有的是出于对出家人离群索居、粗
-
健康身心的饮食,佛门饮食具有真正的饮食之美
(理海法师) 素食在全世界渐成流行趋势。佛教素食源自梁武帝时的大力倡导,是汉传佛教的优良传统。佛教的茹素是“不食荤腥”——不仅不食众生肉,而且不食葱蒜等五种助长贪欲的植物。吃素就是戒杀,也是放生,有利于健康和环保;不食荤腥(包括蛋类)能长养慈悲,令身心洁净,福寿
-
每天念佛一万声的老菩萨抽烟,可以往生吗?
(妙舍法师)请问师父,有一位老菩萨79岁,每天念佛一万声。老菩萨抽烟,可以往生吗?
-
如何消除身体病苦?
(大愿法师) 学唯识,你不要单单听这些理论。你记住这没有用!要知道用,要知道怎样去改变我们的身心气质。最重要的是能够用,如果你只是拿了应付考试,一点用都没有;你要真正地能够运用,要能够解行相应,这是最重要的。我们学了前五识颂,要能够善于运用
-
无常观对于佛教徒来讲是重要的
(静波法师) 在佛教里边所谓老实学佛,也就是老老实实修行的人,必然要有一个重要的基础,就是感悟无常。感悟无常。所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你要去感悟,我们去读菩萨戒本,那上面有说:人命无常,过于山水。人命无常,像山水那样,变化,山水,山会变得,春夏秋冬会变
-
佛陀出现在世间的十种因缘
(如孝法师) 《华严经·如来性起品》讲如来出现于世的因缘可概括为十种:第一种,在因地发无量的菩提心,不舍一众生。没有一个众生是如来不愿意度,不愿意帮助的。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并没有很殊胜的福报或者愿力,但他发了无量的菩提心,且落实“不舍一众生”。这当中的核心是“无
- 区域:中国·广东·汕头
- 流通处:15913912932
- 建议:jianyi@gming.org
- 站务:admin@gming.org
- 客服邮箱:hy@gming.org
- 友情链接:130065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