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人有哪些类型?出家人的类型
2020-02-20 [智随法师]
前面讲了僧的意义以及僧人与僧团的关系,乃至寺院的管理模式等,今天来讲有关出家人的类型。
每个出家人应该都要对自己有所定位,这个定位跟出家人的类型有关。出家人的目标基本都一样,在寺院这个大环境中修学的内容也都差不多,尤其同一个法门的更是都一样。但是出家人的差距很大。从净土来讲,只要信仰净土念佛往生,方法、目标、结局都一致,差距应该不大,但其实差距还是很大的。每个人的根机不同,发挥的作用也不一样,在现实生活当中的表现就有很大差异,这就涉及到僧人对自己的要求。
先从经典来看僧人的不同类型,《大智度论》把僧人分成了四类:第一个叫有羞僧,第二个是无羞僧,第三个是哑羊僧,第四个是实僧。
第一种:有羞僧
什么叫有羞?羞是羞愧的羞。印光大师讲自己是常惭愧僧。跟这个“有羞”是不是一样?不一样,但有点类似,心态上相似,意义不一样。
有羞,有羞愧,就是能够持戒,身业口业都很清净了,也能够分辨好坏,辨明是非,但是没有证得道果,没有成为圣人。
道果按最低的要求来衡量,指的是小乘四果罗汉,最起码要证到初果须陀洹,才算是证果之人。没有证道的人,虽然持戒清净,身口都清净,但是意业还没清净,这种就叫“有羞”,自己有羞愧,不能证道果。
第二种:无羞僧
破戒,身口不净,无恶不作的人。破戒就算是作恶了,破戒有轻重、有大小、有多少,出家人要完全持好戒,在末法时代几乎不可能。印光大师提倡“粗持重戒”,起码重戒要守,比丘的二百五十条戒做不到,做到五十条也算是守戒。但是重戒、根本戒,涉及到大是大非的戒一定要守。
戒律里面有很多是威仪戒,一些行为细则跟印度当时的生活习惯有关。像化缘,与之有关的就涉及到好多戒条。我们现在没有这种生活方式,这些戒律已经没有意义了,当然它隐含的用意还是有的,自己要通过戒相去体会它的内在意义。
学戒法要会学,要看当时的环境,有些戒是根本戒、性戒,不管你持不持、守不守这此戒律,只要犯了都是错误,都是有因果的,这叫性戒。
有些是遮戒、方便戒,还有种叫杂碎戒。杂碎戒是很小的戒,现在的人容易把很小的戒或者一些道场规定看得很重。比如有些道场要求上厕所要换鞋,要换长褂等,这就是很细微的行为了。而杀、盗、淫、妄,这才是根本的戒律,要尽量遵守。
持戒应该抓根本,不是抓枝节。枝节并不能增长什么,只是一种行为方式。像居士到寺院进大殿做功课,到底是先出左脚还是右脚,很多人为这个烦恼。其实先出左脚也不增长功德,先出右脚也不犯什么过失,这只是一个规定而已,只是为了统一、规范,是为了庄严道场,并不涉及原则问题,也不是是非问题,知道后改过来就行。
戒律有很多是属于行为上的规定,不是根本性的原则问题。比如佛陀在世的生活习惯,现在人如果已经不使用了,这类戒就已经失去意义了。能守当然也可以,不能守也不算犯大过。
比如日中一食,夜不倒单,这是对头陀行的要求。对一般出家人没有统一这样要求,出家人只有过午不食的要求。不过过午不食这一条现在也不通行,大家都吃,也不须为此烦恼。
如果因为自己犯戒,而成为一个心理负担,成为一个思想包袱,就会很烦恼,用心就会偏重在事相上。
末法时代的众生本身根机就差,对戒律要从大的地方要求自我,不要在细节上过于用心。
无羞僧,这是针对不能持戒的人。
“三福”里面讲到“戒福”:“受持三皈,具足重戒,不犯威仪。”这都是指的是有羞僧,能持戒的人。
下品中生的人是毁犯五戒、八戒、具足戒,那就是犯重戒了,是严重的过失,这就是无羞僧。
第三种:哑羊僧
这在中国的古寺院里面提得比较多。哑羊,这是一个比喻,比喻能持戒,但却没有智慧,根机比较差的僧人。很多人守戒很严格很规矩,只要佛说了哪一条戒,他就严格去做,哪怕做得很艰难他都愿意。但是他没有智慧,不能够分辨好丑,不知道轻重,也不知道有罪无罪。如果要办一件事情,但这个事情的对错好坏,他分辨不了,也不知道这个事情有没有因果,有没有罪过。
很多居士也会经常问这样的问题:“师父,我干这件事有没有过失啊?有没有什么问题啊?”这就是自己没有理论基础,缺少智慧分辨。
为什么称为哑羊僧?就是不能辨别对错。如果遇到两个人争执了,只好闭口不说话,他无法来判断谁对谁错,这在末法时期比较多。
第四种:实僧
实僧,就是真实的出家人。这是出家人应有的目标,虽然做不到,但大家的目标都是如此,都想解脱,真实证果位,成为一个转凡入圣的出家人。
做到什么程度才能称为实僧呢?至少是小乘里面的四果罗汉,住四果中,行四相道,四果四相。比如:初果初相、二果二相(二果之后,向三果继续修行,叫“二相”)、然后三果、四果,这个称为实僧。这是就小乘而言,若论大乘菩萨,则有三贤十圣果位,乃至等妙二觉果位。
能证果的人当然很少,现在的众生都做不到。
这是经论当中提到的四类僧人。现代人不能完全按这个标准来衡量,若是按这个标准来衡量,绝大多数都归到无羞僧、哑羊僧,有羞僧人都很少了,实僧几乎没有。
但是,现在寺院的发展、佛法的传播依然靠出家人。出家人虽然不是圣人,也难以守好戒律,乃至明辨事理,但凡夫也可以做凡夫份上的事,那就是三辈、九品往生。
《大经》讲上辈往生是“舍家弃欲而作沙门,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无量寿佛,修诸功德,愿生彼国”。《观经》讲三福之行福言:“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进行者”。虽然不能证果位,但是还能够读诵大乘经典,深信大乘佛法,相信因果轮回,然后念佛往生。这里没有明确讲到严持戒律,更多是从大乘行福来讲的,这就是末法时代普通僧人可以做的,这样也能让佛法流布于世,直至法灭之时。可见凡夫僧依然可以行僧事乃至佛事,对佛法流传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不能小看凡夫僧。尤其学净土法门的出家人,现入正定之业,临终决定往生,是极乐之嘉宾,既可以自利,也可以利他,即凡夫而行佛事,其作用更为不可思议。
《僧的意义与守则》(八)
2019年9月讲于木鱼山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法宝之音
热文推荐
-
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南无阿弥陀佛,师父吉祥,请问师父,牛奶和鸡蛋是素食吗?就是说吃素的人能食用这两种东西吗? 智随法师答:南无阿弥陀佛:若欲吃全素,牛奶可吃,鸡蛋不亦吃。
-
婚姻不顺,可否相信算命的说法?
请问:我有一个小兄弟,他长得挺好,挺诚实的,几次在婚姻上失败,他的女朋友给他找一个算命的先生,他好相有点仙摇六摇就说,要她男朋友的生日八字,说她们俩命中犯克,她们已皈依了净宗法师了,那位先生说不行,一个师父压不住,得上庙认四个师父才行
-
为何大便在狗眼里是佳肴?人的福报不如狗?
请问:佛云一切唯心造,众生的福报决定于他自己的心态,同样是水,大福报天人眼中是琉璃,在人是水,在鬼道众生是浓血,那为什么一堆大便在没有福报的狗眼里是美味佳肴,而在福报大一些的人眼里却是臭不可闻,莫非人的福报不如狗?一直纳闷,恳请师父慈悲解惑!
-
没进行皈依仪式领皈依证,是佛弟子吗?
师父好,阿弥陀佛:末学于前月在弘愿寺办理了皈依证,但没有进行皈依仪式,这样能不能算是真正的佛弟子,在家居士呢?(但我自己现在天天在专念六字名号) 有位法师这样回智随法师答: 还是去寺庙,由法师率领作如法归依。
-
生病念佛有用吗?
我们都是病人,不要认为我们不是病人。在佛的眼光当中,轮回众生都是病人,而且还不是轻病,都是重病。医术再高明,也不能治死病,只能治生病。劝病人念佛,有没有效果?念到什么程度?病的改变有多少?怎么来劝人或者是给对方一个信心?这个没有固定的标准。
精彩文章
-
健康身心的饮食,佛门饮食具有真正的饮食之美
(理海法师) 素食在全世界渐成流行趋势。佛教素食源自梁武帝时的大力倡导,是汉传佛教的优良传统。佛教的茹素是“不食荤腥”——不仅不食众生肉,而且不食葱蒜等五种助长贪欲的植物。吃素就是戒杀,也是放生,有利于健康和环保;不食荤腥(包括蛋类)能长养慈悲,令身心洁净,福寿
-
每天念佛一万声的老菩萨抽烟,可以往生吗?
(妙舍法师)请问师父,有一位老菩萨79岁,每天念佛一万声。老菩萨抽烟,可以往生吗?
-
如何消除身体病苦?
(大愿法师) 学唯识,你不要单单听这些理论。你记住这没有用!要知道用,要知道怎样去改变我们的身心气质。最重要的是能够用,如果你只是拿了应付考试,一点用都没有;你要真正地能够运用,要能够解行相应,这是最重要的。我们学了前五识颂,要能够善于运用
-
佛陀出现在世间的十种因缘
(如孝法师) 《华严经·如来性起品》讲如来出现于世的因缘可概括为十种:第一种,在因地发无量的菩提心,不舍一众生。没有一个众生是如来不愿意度,不愿意帮助的。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并没有很殊胜的福报或者愿力,但他发了无量的菩提心,且落实“不舍一众生”。这当中的核心是“无
-
佛陀并不极端,提倡中道圆融!
(静波法师) 佛陀主张树下宿,日中一食,但他接受信众的供养时,也是随缘而住,随缘而食。他所说的树下住,就是不要给别人带来负担,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日中一食也是如此。意思是,佛陀的佛教,从不给大家添麻烦,过一种随缘自在的生活,所以他要提倡,树下安住,日中一食等
-
念佛无用吗?靠佛吃饭的“草民”
(净宗法师)踏实的人生,犹如野草紧贴着地面,混和着泥土任人践踏,不受关注却顽强地生长。念佛人是草根阶层,念佛文化是草根文化,从来就不是贵族,他们是最卑微的存在,拥有最顽强的生命。
- 区域:中国·广东·汕头
- 流通处:15913912932
- 建议:jianyi@gming.org
- 站务:admin@gming.org
- 客服邮箱:hy@gming.org
- 友情链接:130065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