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下是一种做人的态度,也是一种修养
2021-01-10 [如瑞法师]
谦下,是一种做人的态度,也是一种修养。
《易经》云:“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这是说君子以谦下之心默默培养自己的德行,能做到功高不自居、名高不自誉、位高不自傲。
我们还可以从“谦”字的结构上来分析:谦,是一个会意字,从言、从兼,表示能听取各种不同的意见。为人处世,学会谦下,善于低头,百无一害,终会获得利益。
总而言之,一个人有了智慧,能以慈悲心对人,又能谦下恭敬,结的善缘就会广大,前行的路自然畅通无阻。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瑞法师
热文推荐
-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蕴含的意义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出自《全唐诗》第732卷,诗题为:绣袈裟衣缘。全诗有四句:“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寄诸佛子,共结来缘。”“山川异域,风月同天”是说:中国与日本,山川国土地域不同,但两国人民共戴一天,同享清风明月;后两句“寄诸佛子,共结来缘”的意思是
-
什么是出离心?为什么要生出离心?怎么修?
出离,是超出、脱离的意思。《佛地经论》曰:“言出离者,即是涅槃。”意即:一、灭生死之因果,渡生死之瀑流;二、出离三界之牢狱,了脱惑业之系缚;三、离迷界、出生死轮回之苦,而成办佛道,以达于解脱之境。通俗来说,出离心就是能够看破放下,坚决要出六道轮
-
明白这些,哪有时间去生气、烦恼?
有些人常问:东台有聪明文殊,为什么南台还有智慧文殊?好像是重复了吧?实际,聪明和智慧是里表的关系。里,根本就是讲的智慧;那表,有了根本的智慧,也就是建立起来认识宇宙和人生的智慧,才能够在事相上懂得处理人事的技巧。如果单有聪明,只是就事来论事,就人来
-
父母去世后还能行孝?如何对过世的父母尽孝?
《孔子家语》记载:孔子出行,遇到皋鱼身披粗布抱着镰刀,在道旁悲切哭泣。孔子问其故,皋鱼言:“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意思是:大树希望静止安宁,风却不停息;儿女希望尽孝时,双亲却已离去。世间忠孝之子常藉此语倾诉错失尽孝机会之无奈、遗憾
-
如何增进智慧、珍惜福报?
“住戒有慧人,修习定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此偈明示了增长智慧的方法与次第,即:首先清净持戒,建立坚固的道德基础;之后守护根门、摄念修定,令心清澈敏锐;继而观察当下现起的一切物质及精神现象,如实知见世间生灭法相,树立佛之知见及思维模
精彩文章
-
放下和放弃一样吗?放下与放弃的区别
(明海法师) 好多人常把放下和放弃混淆。放下和放弃是不一样的。放弃是我费尽心思去做一件事,结果不如预期,我以为会有一百分,劳心劳力后却只有五十分,我失望透顶,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愿去碰类似的事件,我也打内心深处认为这些事,无论怎么努力都不会
-
以念头为一根线贯穿佛号,还是持名念佛吗?
(大安法师) 这个以念头为一根线只是比喻的说法,你不要执著它是一个非得要穿一个什么东西。因为我们的念头要从当下这一念开始。这一念你抓住以后,就好像在众多的头绪纷繁的乱麻里面,牵了一个头出来,你把这个头牵出来以后,不要让这个念头打失。你紧紧抓住这一念,让这一念
-
自心,既是因缘之本,也是因果的源头
(觉真法师) 自心,既是因缘之本,也是因果的源头。说到这里,我们可对佛教的因果论,作四点分析。1 自力创造非他力:一个人的遭遇,生活变迁,命运走向,都决定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即身、口、意三业)。乞求上苍,求神拜鬼,或祈望有什么别的力量来帮助你,这只是人类自身脆弱性
-
空性和真如的区别是什么?
(能弘法师) 事实上有一些经论讲空性就是真如。他认为我法二空当体就是真如,他所理解的真如就是空性。那么这里说“证入空性而还没有证入真如”又是怎么回事?这里的证入空性有两方面。一个假如是小乘解脱道的话,他证入空性,就是证入我空(有一分也证我法二空)。证入我空的圣者
-
如何正确认清自己?
(达照法师) 善士问:如何正确认清自己?达照法师答:学习佛法整个过程都是正确认清自己,包括认识我。我们认识自己其实只有两样,第一样就首先认识我们的烦恼:有多少烦恼,它的前因后果,因缘果报;第二个就是要认清我们的清净心,真如本性。
-
布施衣服、供养袈裟的功德
(湛严法师) 你想要有衣服穿,你要多布施衣服,或者布施僧伽衣给出家人。(《佛说布施经》里面讲了37种布施,其中第十四种以衣服施,得上妙衣,庄严身相。第二十七以缯彩疋帛施,得解脱衣服。)红色袈裟代表广度众生的悲心,你如果愿意去供袈裟,七世不脱人身。要不要供啊?
- 区域:中国·广东·汕头
- 流通处:15913912932
- 建议:jianyi@gming.org
- 站务:admin@gming.org
- 客服邮箱:hy@gming.org
- 友情链接:130065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