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子应有大志向,且谨言慎行,脚踏实地去行持
2020-02-20 [如瑞法师]
和时间赛跑,胜利越来越近!让我们向战“疫”中坚守岗位,或勇敢冲锋,或默默奉献的人们——致敬!
今天,和大家谈谈:大志向、谨言行。
蕅益大师在《示养德》中说“志宜大,胆宜小”,教导学人当有鸿鹄之志,且应谨言慎行。
古人云:“志不立,则天下无可成之事。”“大志”亦为“大愿”,是指远大的奋斗目标,以及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具备的决心和毅力。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意思是说,作为一个有志之士,应该具有坚毅宏大的品格,因为自身责任重大,道路遥远。要把实行和弘扬仁道作为自己人生的使命,为此奋斗终生,死而后已。此乃仁人志士所发大愿。
佛弟子的使命是:“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为了完成这一使命,我们需要发坚固的大愿,如《劝发菩提心文》中所说:“念念上求佛道,心心下化众生。闻佛道长远,不生退怯;观众生难度,不生厌倦。如登万仞之山,必穷其顶;如上九层之塔,必造其颠。”
发大愿、立大志以后,就要兢兢业业、谨小慎微地去奋斗实践,此乃“胆宜小”之意。宋代文人说:“行谨则能坚其志,言谨则能崇其德。”佛法讲因果,莲老法师在世时常说:我是一个胆小的出家人,因为怕因果。善恶一念间,果报天地悬。因此,谨言慎行是对自己负责。
古德亦云:“高高山顶立,深深海底行。”这些都是在告诉我们,既要有高远的志向,又要脚踏实地去行持。如果能做到这一点,相信我们一定可以顺利成办世出世间一切自利利他的事业。
所谓:
佛子宜有大志向
言语谨慎细心行
道在当下何用觅
脚踏实地须练习
南无阿弥陀佛!
原文标题:大志向、谨言行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如瑞法师
热文推荐
-
明白这些,哪有时间去生气、烦恼?
有些人常问:东台有聪明文殊,为什么南台还有智慧文殊?好像是重复了吧?实际,聪明和智慧是里表的关系。里,根本就是讲的智慧;那表,有了根本的智慧,也就是建立起来认识宇宙和人生的智慧,才能够在事相上懂得处理人事的技巧。如果单有聪明,只是就事来论事,就人来
-
会吃饭,你也能吃出功德
佛法的智慧体现在生活中。会修行的人吃饭也是修行。很多人好的爱吃,不好的不吃。爱吃是贪心,不爱吃是瞋心,不好不坏是愚痴心。 寺庙过堂,师父们正身端坐,先做五观: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
-
念佛人怎样面对逆境?一句弥陀速转违缘
我们念佛,怎样面对逆境?在净业持名四十八法里面说到,凡是一切逆境当前,我们要用智慧来观照。了解这都是过去世的因缘,现在照面因缘和合了,我们必须学会面对。逆境来了不可以再起恶念,就像冤家对头,或者事上的不顺等等,因为生起恶念又种了恶的种子,它会引
-
战胜自己才是真正的成功
你的人生中,有一个你一心想要战胜的对手吗?当新来的同事能力比你强,老板开始踩高捧低,你找不到了自己的平衡点,这时你是否想战胜他?其实真正的成功,不在于战胜别人,而在于战胜自己!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名叫《射艺之禅》,是讲射箭艺术中的禅道,里面的话讲得非常好。
-
忍辱第一道,佛说无为最,出家恼他人,不名为沙门
布袋和尚说:“若逢知己须依分,纵遇冤家也共和。要使此心无挂碍,自然证得六波罗。”六波罗就是六度。怎样来布施?布施不是单单拿衣物钱财,用功是法布施,爱语说话也是布施,在生活当中忍让一点还是布施。持戒,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就自己的本分持好自己的戒
精彩文章
-
佛陀出现在世间的十种因缘
(如孝法师) 《华严经·如来性起品》讲如来出现于世的因缘可概括为十种:第一种,在因地发无量的菩提心,不舍一众生。没有一个众生是如来不愿意度,不愿意帮助的。佛陀在因地的时候并没有很殊胜的福报或者愿力,但他发了无量的菩提心,且落实“不舍一众生”。这当中的核心是“无
-
佛陀并不极端,提倡中道圆融!
(静波法师) 佛陀主张树下宿,日中一食,但他接受信众的供养时,也是随缘而住,随缘而食。他所说的树下住,就是不要给别人带来负担,不要给别人添麻烦,日中一食也是如此。意思是,佛陀的佛教,从不给大家添麻烦,过一种随缘自在的生活,所以他要提倡,树下安住,日中一食等
-
念佛无用吗?靠佛吃饭的“草民”
(净宗法师)踏实的人生,犹如野草紧贴着地面,混和着泥土任人践踏,不受关注却顽强地生长。念佛人是草根阶层,念佛文化是草根文化,从来就不是贵族,他们是最卑微的存在,拥有最顽强的生命。
-
为什么从小就胆小怕人?如何化解?
(妙舍法师)请问师父,我从记事起胆子就小,怕见人,不敢也不知道怎样与人接触,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喜欢与人接触,见人总有恐惧感,感恩师父慈悲开示,是什么因?该怎样化解?感恩师父。
-
能忍法师:世俗中的那些事
(能忍法师)在世俗中,佛弟子该如何看待争取呢?是应该什么都不争不要,遇到别人争抢一味退让,视为吃亏是福吗?那这会不会助长他人的贪心呢?佛弟子到底应该怎么做?
-
人为什么要活在当下?活在当下的重要性
(济群法师)师父,大家都说要安住当下,可我们不是在懊恼过去,就是在担忧未来。总是没有办法安住,这是为什么呢?
- 区域:中国·广东·汕头
- 流通处:15913912932
- 建议:jianyi@gming.org
- 站务:admin@gming.org
- 客服邮箱:hy@gming.org
- 友情链接:130065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