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相唯识和真如唯心有什么不同?哪个更好?
2020-11-13 [能弘法师]
问题:
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来,翻译经典,根据他所主要学的创建了唯识宗,也就是法相唯识。那么法相唯识和真如唯心是否讲的是同样的义理?还是真如唯心更高一筹?请师父开示。
能弘法师:
法相唯识就是主要分别诸法性相,所以叫“法相”;因说诸法唯识所变,所以叫“唯识”。它主要是广大的分析色法、心法、心所法、心不相应行法,乃至无为法。法相唯识主要是从相上分析的多,就是对妄心、妄识分析的多,这是它的长处。
法相唯识和真如唯心有什么不同?我们这里讲几点。
法相唯识,认为我们这个身心世界、全宇宙的一切,主观、客观都是唯识所变,就是第八识种子所变现的。真如唯心讲什么?身心世界、全宇宙的一切,都是真心所现,是真如妙心所现的幻化不实的境界,这个和唯识讲的不一样。唯识,讲的是唯识所变。
注意!唯识所变,唯真心所现,它是不一样的。唯识所变,是讲种子变现一切;真如唯心,真如所现,它是幻化的现,所以真如唯心更彻底。因为八识还是种子集合体和合真如空性,但是在唯识宗,它是不讲和合真如空性的,它是讲种子集合体就是八识。所以它讲妄心,八识所变现的世界,就是妄心所变现,所有都是虚妄,要转过来,才转识成智;而真如唯心是让我们看破幻化就是真心所现,而直指真心,让我们直接证入真心的。它们各有长处。
唯识,详细的开演妄心的缘起,广大的分别;而真如唯心直指真心,就是它的可贵。
唯识宗讲次第成佛,讲成佛要经过三大阿僧祗劫,透过五位成佛。真如唯心,也有分别阶次的,比如像《华严经》上七位成佛,其他经论也有。但是真如唯心次第是方便,它是导向圆顿成佛。直指真心,圆顿成佛,是真如唯心的不共殊胜;而唯识没有讲圆顿成佛。
另外一个,唯识宗讲的成佛的佛性,和真如唯心是有不同的。真如唯心一系讲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可成佛,而这个佛心就是不生不灭的真如,真如显现就成佛。特别是禅宗顿悟成佛,华严也是可以圆顿成佛。
唯识讲成佛,它讲五性,分别五性:说众生有菩萨种性的,有菩萨的种子的定成佛;假如是有缘觉的定性种子的,只能修证成缘觉;假如有声闻定性种子的,只能成为声闻的初果到四果;还有一种不定性的众生,不定性就是有可能成佛,有可能不成佛的。
这个不定性分为四种。就是说有的众生他的心里有声闻、缘觉的无漏种子,有可能修成声闻,也有可能修成缘觉;有的他有声闻和菩萨的不定种子,他有可能修成声闻,也有可能修成菩萨;而有的众生有缘觉和菩萨的无漏种子,有可能修成缘觉,也有可能修成菩萨;还有一种,他具足三乘无漏的种子,他有声闻、有缘觉、有菩萨的种子,他有可能遇到声闻的法就修成声闻,遇到缘觉的法就修成缘觉,遇到菩萨的法就修成菩萨乃至佛。
就是说这四种不定,他心里有这些不同的种子,遇到和他的种子相应的某种缘,他就可能修成某种圣者。不定性的种子,其中主要是声闻、缘觉、菩萨这三种种子,就是说具足两个或者三个,只有具足菩萨种子的才有可能修成佛,这是不定性种子的众生。
还有一种是无种性众生,就是他没有三乘圣贤的种子,这种人不能成佛,他最多有有漏的人天种子,能修人天福报,感召人天果报。但是他有邪见,不能够成佛。
所以唯识宗讲五性,其中只有定性的菩萨能成佛,或者不定性里面具足有菩萨种子的可能成佛。这个特别是玄奘法师从印度取经回来传的唯识的见地。所以它讲五性种子成佛,这是在相上说的。真如唯心讲不生不灭的佛性,这是从性上说的。
这两种思想,真如唯心讲理体上众生皆有佛性,唯识宗讲相上种子成佛,那么种子就可能有,也有可能没有,而在性上说就是众生皆有的。
实际上这两种思想,在南北朝的时候就开始有纷争,但是当时五性种子还没有那么明晰,这是大乘佛法关于成佛的这种可能性的争论。
上溯到佛教,最早是在部派佛教里就有这些相应的争论,但是当时的部派佛教,有的讲众生都不离空性,在理体上可以成佛。有的就不承认,也是从相上分别说,可成佛、可不成佛。但是根本佛教没有这一说,而是到部派佛教的时候才有分别、争论,大乘佛法就分别争论的厉害。
这个在修证上,就会造成次第修证和圆顿修证的不同。所以在大乘佛法里,唯识的次第修证比较明显,而真如唯心就是圆顿修证比较特长。我们去考察现在的南传佛教,也有相应的这些观念,就是次第的修证解脱和顿修顿悟的解脱。
像现代的帕奥禅师的禅法就是比较讲次第来,戒、定、慧次第来。他和《清净道论》比较相通,和南传的《阿毗达摩》比较相通,广大的分析心、心所法的,这些和唯识是有内部一脉相承的一些思想的。而阿姜查的禅法就比较相似于禅宗,他就比较顿修顿悟,比较直接讲解脱的,他也讲清净心。
实际上考察佛教的历史、地理,就会发现从部派佛教到大乘佛教其中是有相承关系的。
玄奘法师传窥基大师五性的说法后,窥基大师后来有《唯识枢要》,讲到众生有理佛性和行佛性。理佛性,就是众生具足真如理体,众生皆有不生不灭的佛性;行佛性,就是讲众生必须具备有无漏的菩萨种性,才有成佛的可能性,就是五性里的菩萨种性,才有成佛可能性。它这个就圆融一点,不然就是相对的、对立的了。
所以我们自己学佛,假如没有人指点,又不会圆融,就会学得矛盾。一个这样说,一个那样说,那到底谁对?事实上都没有错,就看你能不能融通。
还有关于佛性,也有讲中道第一义谛是佛性。又有讲烦恼就是佛性,《维摩诘经》就是讲烦恼就是佛性的。也有讲众生即佛性。也有把佛性分为正因佛性、缘因佛性、了因佛性等等。
对于佛性的定义,历史上发生过不同的情况,但这里实际上都是没有矛盾的,就看会不会圆融。我们不介绍那么多,大家知道有这回事就可以了,你想学,以后可以详细了解。
那么,真如唯心和法相唯识主要区别在哪?真如唯心讲能够圆顿成佛,直了成佛。所以虽然窥基大师他们说有理佛性、行佛性,但是必须有行佛性才能成佛,否则有理佛性不能成佛。但是圆顿的真如唯心,他是不这样承认的,就是能明心见性,就直了成佛了。
唯识讲要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成佛,而真如唯心讲即生成佛,见性成佛。那么你说是真如唯心更高,还是法相唯识更高?当然是直截了当来得快的高,谁不愿意快?谁不愿意立地成佛?谁不愿意直了成佛?经过三大阿僧祇劫多慢!
所以在中国,法相唯识的传承,没有几代就默默无闻了。而真如唯心一系,影响广大,千百年来没有中断。从禅宗、天台、华严,还有净土、密法等一直就传承比较广大。
为什么唯识传承得不广?我们看玄奘法师,来回印度十多年,好不容易求的唯识方面的法,多辛苦!当然他取经回来不只唯识,三藏十二部都有。
但是为什么法相唯识流传不广?因为它广大分析妄心、妄识,这个学理很深,又很繁琐,中国人比较好简,也比较愿意快,所以他的学问就流传得不那么广,没那么长时间了。
事实上唯识宗很有特长的,对于我们了解身心世界的缘起方面有独到之处,还是可以了解的。现在的心理学和唯识宗比,差得远远的。因为现在的心理学都主要在表面意识,即使说的潜意识,也不能达到唯识讲的第七识、第八识的深奥,更不可能转识成智。
当然,心理学临床运用,如心理咨询能救济一些心理疾病,还是有他的益处的。有心理学临床运用经验,再加上禅修,然后救治人,现在也有。所以我们了解了解还是不错的!
文章转自微信公众号:华严大道场
热文推荐
-
开悟的人是什么样子的?
开悟之后是什么样子?是不是会多长个眼睛、多长只手或者多长个头?或者眼睛小的变大了,鼻子短的变长了?不是的。假如说你又长出个手来,怪怪的,要切掉,是不是?那么,开悟之后是什么样的?还是这个样子。你说还是这副样子,那开悟干吗?开悟之后,外表是这副
-
真的有婴灵的存在吗?
外道香门的强调婴灵作怪,正规的佛教不会这样说。外道香门说,你堕了多少胎就有多少婴灵跟着你,那都是吓唬人的。事实上堕胎或者流产的婴儿那也是人,小的时候夭折跟大的时候死,同样都是死,死了都是中阴身,也同样会随着业力去流转。
-
人为什么要有信仰?有信仰和无信仰的区别
信仰,信就是认同,仰就是仰慕、崇仰。人为什么要有信仰呢?有信仰才有方向,没有信仰就没有方向。民族有信仰才有希望,个人要有信仰,一个民族也要有信仰。有人说:“我什么都不相信,我只信钱,只要有钱就可以。”说什么都不相信,只信钱,那他还是有信仰,
-
若不撇去终是苦,各自捺住方成名
有位居士跟我说,他在外面看过一副对联,特别有体会,对人生有所体悟,这幅对联是怎么写的呢?上联是“若不撇去终是苦”,下联是“各自捺住方成名”,横批是“左撇右捺”。大家猜这写的是什么?知道的举手,看谁聪明智慧。(居士:师父,是不是“人”?)对!这个“
-
持戒修行,财宝天王护佑
财宝天王这个修法的感应是很快的,很殊胜的,当然我们要清净身口意,庄严道场,然后投入万分虔诚恭敬的心来修法,那么感应就会特别快。财宝天王他很威武,很庄严,瞪着个大眼睛。以前有个人,每天他供养财宝天王,求财宝天王给他送来福报,他有一天晚上做梦,梦见一
精彩文章
-
“良知”就是“佛性”吗?
(曙提法师) 佛法也讲知,如《法华经》说“佛之知见”,这个知则涵盖了智慧、境界及能产生的作用等多方面,这个知见只要一开,则十法界任意出入、自在无碍。众生善根成熟的即以善法度他,恶缘成熟的便以恶法度他,岂是一良知所能同日而语?回到具体现实中,理上似懂,事上做不到,这
-
打坐修习观想时出现呼吸停止现象,这是怎么回事?
(达照法师) 善士问:弟子在打坐修习莲花印和观想的时候,会产生呼吸停止十几秒的现象,心中甚是惶恐,晚上在法堂打坐共修的时候,会出现浑身发热,呼吸也会出现停止现象。请师父解释这是什么情况?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什么意思?
(大安法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是佛的所有戒律的一个总纲,叫略说戒。戒律的精神有止持和作持。“诸恶莫作”就是止持,就是你不能够去做的。如果你遵守做到了,这就是止持,你就是在持戒。这个“恶”包括很多,诸恶,包括身、口、意。像五戒就是
-
缘起论就是关系论、条件论
(觉真法师)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虚行,遇缘即应。”缘起论把一切事物彼此依存的关系都说透了。缘起就是关系,缘起论就是关系论、条件论。一件事,办得很好,事情能够成功,靠的是条件具备,关系良好,因缘具足,我们应该感恩。事情不成功,是条件不具备,关系未具足,
-
怎样加强记忆力?
(达照法师) 善士问:经常听闻师父讲经说法,发现师父引经据典随意而然,对于用哪本宣说经教,师父的记忆力可见非常好,请教师父是如何做到?弟子记忆力极差,怎样才能达到像师父一样,记忆力加强?感恩师父。达照法师答:这么说我很惭愧,我就是记忆力不好。
-
何谓业力?接受业力而非承受业力
(明海法师) 所谓的业力,如果以正向思维来看,其实就是我们来娑婆世界之前给未来的自己所设定要挑战的功课。比如这辈子需要学习“与金钱之间的关系”。目标确定了,冥冥之中就会有股力量牵引你来做这方面的功课。而“业力牵引”是普遍的佛教理念。在过去,大家对人类心理活动
- 区域:中国·广东·汕头
- 流通处:15913912932
- 建议:jianyi@gming.org
- 站务:admin@gming.org
- 客服邮箱:hy@gming.org
- 友情链接:130065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