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入佛法?
2020-09-17 [济群法师]
从信心进入佛法
佛法的体系有四大部份:就是信、解、行、证。信是对佛法的信仰,解是对经论的理解,行是依理论产生实践。佛法与哲学的区别也正在于此,哲学但有理论,而佛法既有哲学的理论,又有科学的实证。
但佛法的理论与实践都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学佛须先有信仰。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有限,对于高深的佛法理论,一时难以深入地理解。比如佛教所讲的三世因果,平常人只能看到现世,看不到前生也看不到来世,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只有以信仰来接受。
平时,我们已经习惯于依赖自己的感觉,但我们的感觉是不可靠的:坐飞机时,我们感觉不到飞机的运动,其实飞机跑得很快;坐船时,我们看到两岸的青山在移动,其实是船在跑。正因为我们的感觉常常是错觉,所以我们在学习佛法时,需要靠信仰的力量来接受佛法。
佛经里面讲:“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也就是说,信仰既是成道的根本,也是成就一切功德的源泉。
《大智度论》曰:“信如手”,我们的生活是靠双手来创造,同样的,佛法的学习是建立在信仰的基础上。假如我们没有信仰,那就很难得到佛法的真实受益,就只能入宝山而空手归。所以在佛经里有这样一句话: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但我们需要明确的是,佛法的信仰与基督教、天主教的信仰又不同。基督教和天主教强调的是“信者得度”,但学佛仅仅有信仰还不够。没有解和行,照样得不到佛法的益处。
信仰只是我们学佛的契入点,要进一步修行乃至了脱生死,还需要通过解和行,也就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从疑心进入佛法
佛法的学习要靠信仰,但佛教所提倡的信仰并不是一味的愚信,在学佛的过程中,我们还多少要保留一点怀疑的成份,只有带着问题来学习,我们才能够学好佛法。
我们来到丹霞山,会看到很多出家师父在大殿念经或在禅堂坐香,作为一般游客,随便看看也就走过去了,不会有进一步探究的想法。
可我们到这里来学习佛法,就要对所看到的现象进行思考:这些师父为什么要出家?为什么要抛弃红尘?为什么要抛弃物质享受?他们的人生目标又是什么?正因为有了这些问题,我们才会去探讨,去学习,去实践。
又如我们学习教理,肯定会对许多问题搞不明白,这就需要向法师们请教,对佛法的认识才能提高。在学习教理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佛教的许多观念与我们以往的认识都是不同的。
通常人们认为:人死如灯灭,人死了就没有,可是佛法讲三世因果,既然佛法是这样认为,那它的理论根据是什么?只有勤于提问,勤于思考,我们才能学到更多。如果我们固执己见或对人云亦云,那是学不到佛法的。
禅宗是汉传佛教的八大宗派之一。禅宗的修行就提倡怀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也就是说,你的怀疑有多大,你所能够悟到的程度就有多大;如果你什么都不怀疑,麻木不仁,马马虎虎就过去了,那就什么也不懂了。
所以禅宗祖师叫人参话头,起疑情,其中有个问题是“父母没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这个问题你们有没有想过?我想你们谁也没有想过。
而禅师们就将此类话头作为修行的途径,一直参,一直参,甚至参到脸也肿了,脚也肿了,浑身都肿了,突然间碰到一种条件的刺激,一下子就开悟了。这就说明,只有通过大疑才能大悟。
所以,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需要有一份疑心,没有疑心是不行的。疑心和信心并不矛盾的,怀疑是为了更好地坚定自己的信仰。
热文推荐
-
学佛是否一定要素食?吃素后能不能吃蛋类?
从目前教界来看,汉传佛教吃素,藏传佛教吃肉,南传佛教则是有肉吃肉,有素吃素。其中,有客观上的原因。南传佛教是乞食,施主给什么就吃什么。藏传佛教地区,过去因为蔬菜匮乏,只能吃肉,因此有所开许,不过现在情况又不同了。汉传佛教特别提倡素食
-
济群法师讲解
济群法师讲解
-
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一种什么关系?
问:从佛教的角度来看,父母和子女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答:从中国传统的伦理来看,父母对子女具有绝对权威。这种权威从哪里来?其实是建立在强烈的贪著和占有之上。换言之,很多父母是把子女纳入自我的一部分,而不是将之作为独立个体看待。
-
济群法师问答
济群法师,1984年毕业于中国佛学院,随后至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参学任教。为沩仰宗第十代传人。
-
《真理与谬论》——《辨中边论》探微
前言-序 《真理与谬论》一书是我为闽南佛学院学生讲授《辨中边论》的讲记,也算是我多年从事唯识教学的一个副产品。自1984年从中国佛学院毕业以来,我一直在福建佛学院、闽南佛学院开设唯识课程,先后讲过《解深密经》、《摄大乘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论》
精彩文章
-
活着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利益众生
(仁德上人)人活着就要有生存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来世间走一回,不是为了自私自利自找烦恼的,而是借用身心行菩萨道,普度利益法界的一切众生。我生是为了众生生,死也要为了众生死,死活都是为众生,决不为了自我、自私自利活一秒。
-
谦下是一种做人的态度,也是一种修养
(如瑞法师) 谦下,是一种做人的态度,也是一种修养。《易经》云:“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这是说君子以谦下之心默默培养自己的德行,能做到功高不自居、名高不自誉、位高不自傲。我们还可以从“谦”字的结构上来分析:谦,是一个会意字,从言、从兼,表示能听取各种不同的
-
放下和放弃一样吗?放下与放弃的区别
(明海法师) 好多人常把放下和放弃混淆。放下和放弃是不一样的。放弃是我费尽心思去做一件事,结果不如预期,我以为会有一百分,劳心劳力后却只有五十分,我失望透顶,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愿去碰类似的事件,我也打内心深处认为这些事,无论怎么努力都不会
-
以念头为一根线贯穿佛号,还是持名念佛吗?
(大安法师) 这个以念头为一根线只是比喻的说法,你不要执著它是一个非得要穿一个什么东西。因为我们的念头要从当下这一念开始。这一念你抓住以后,就好像在众多的头绪纷繁的乱麻里面,牵了一个头出来,你把这个头牵出来以后,不要让这个念头打失。你紧紧抓住这一念,让这一念
-
自心,既是因缘之本,也是因果的源头
(觉真法师) 自心,既是因缘之本,也是因果的源头。说到这里,我们可对佛教的因果论,作四点分析。1 自力创造非他力:一个人的遭遇,生活变迁,命运走向,都决定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即身、口、意三业)。乞求上苍,求神拜鬼,或祈望有什么别的力量来帮助你,这只是人类自身脆弱性
-
空性和真如的区别是什么?
(能弘法师) 事实上有一些经论讲空性就是真如。他认为我法二空当体就是真如,他所理解的真如就是空性。那么这里说“证入空性而还没有证入真如”又是怎么回事?这里的证入空性有两方面。一个假如是小乘解脱道的话,他证入空性,就是证入我空(有一分也证我法二空)。证入我空的圣者
- 区域:中国·广东·汕头
- 流通处:15913912932
- 建议:jianyi@gming.org
- 站务:admin@gming.org
- 客服邮箱:hy@gming.org
- 友情链接:130065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