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看不见阿弥陀佛在空中显现?
2017-04-19 [净宗法师]
善士问:
阴间一句名号阿弥陀佛就出现,阳间为什么阿弥陀佛不会在空中显现呢?
净宗法师答:
这个问题问得不够严谨。阿弥陀佛在阳间也是显现的,任何人、任何时候念佛,阿弥陀佛都会在空中显现,只是你没有看见。看不见并不代表没有显现,显现了你也未必能看见。所以,这个问题应该说:“为何我们看不见阿弥陀佛在空中显现?”
为什么阳间看不见,阴间的众生就能看见?可以通过一个比喻来说明。
比如一盆水,在不断动荡的时候,周围的景物就不能清晰地在里面显现;当这盆水动荡不那么大,慢慢要停下来的时候,周围的景象就开始忽长忽短、零零碎碎地显示出来了。道理就是这样,相对静止的时候能显现,动荡不停的时候就不能显现。
相对来讲,阴间不是造业的地方,是消业的地方;而阳间的众生心念都比较猛烈,造业很凶猛,意识力很强。就像一盆水,在阳间,众生心水都在动荡,整个业气特别强盛,干扰很大,便看不见正常的景象。但是在阴间,众生的心不是造业,而是消业,所以相对而言它的波动干扰比较少,这样就容易显现出来。
又像收音机一样,白天,在有些地方就听不清楚,听不到,因为周围的声音太嘈杂了;但在晚上,周围都安静了,这时就听得很清楚。
简单说,阳人的心念意识繁杂、动荡,大家都如此,共业使得大家很不容易看见佛菩萨显现。如果大家心专注一致地在一起念佛,比如在一些临终助念或者大法会的场合下,往往会出现瑞相。这不是假的,因为这时候大家的心都比较虔诚——也不是说没有动荡的念头,还是比较多,但是相对在社会上,譬如火车站几千上万人东想西想,当然不一样。虽然法会上也有动荡的念头,但是,毕竟大家的心聚在佛这里,大方向一致,这个地方的场能、气息就比较平静。这个时候如果大家都念佛,就容易有一些瑞相显示出来。
但是,即使有人看到佛菩萨,看到莲华,这些瑞相跟极乐世界是一样的吗?也不是。它是部分的显现。就像刚才讲的,一盆水不太动荡时,外面景物的影子就有了,但是忽长忽短,跟原景不完全一样。要完全一样,必须是完全静止,平如镜,我们是做不到的。所以,有人见到的佛像大,有人见到的佛像小,有人见到的佛光大,有人见到的佛光小,因为每个人的心静定程度不一样,显现就有差别。
所以,不用怀疑,任何时候只要念佛,不管有没有看见,阿弥陀佛其实就在我们身边。“烦恼障眼虽不见,大悲无倦常照我”,虽然我们被烦恼障住了眼睛,看不见,但阿弥陀佛大悲没有疲倦地照耀着我们。
热文推荐
-
念佛治病的诀窍
往往我们很多人,都是有了病才来念佛。念佛求病好,灵不灵呢?你说不灵吧,有很多人念佛病就好了;你说灵呢,我念佛半天,还没好,在那里着急。 灵不灵取决于哪个方面?看你的心是不是虔诚,另外,看你的
-
念佛为什么会出现身体不适的情况?
南无阿弥陀佛。这下面好几个问题比较类似,就一道来回答。问1:念佛专注的时候,我的额头眉心处总会觉得不舒服,很难受,这是为什么?问2:我母亲念佛二十几年了,不论出声还是默念,头顶都会不断地震动,有时还会头晕、头痛,这是为什么?不念佛的时候不会有这种现象。
-
如何对待叛逆的孩子?
这是一位家长为孩子操心。家长为孩子操心,古今中外都一样,遇到这种情况可能就操碎了心,非常能理解这些家长的心境。①至于方法,前两天有回答“略谈青少年的教育和引导”,我觉得这篇文章也可以供参考,里面简略讲了几个方面。
-
念佛治病的诀窍,不求世间福报
台湾有一位老和尚,平时也没有好好用功来念佛,总是应酬信众啦,忙一些杂碎的事情。到晚年得了重病,去医院一检查,医生跟他说:“你最多能活七天,赶紧准备准备吧!”老和尚一想,说:“哎呀!我到这个年纪了,最多只能活七天了!”这七天他反而特别精进勇猛
-
横死的人三年之内不能入坟地,这种说法对吗?
这种说法不对。横死的人有他横死的业因,业障比较重一些,不像善终的人或者正常死亡的人,相对平顺一些。这样,根据他的业因果,他死后的状况就不会太好。佛法说“法界缘起”,就是说一个人,他的心念、业力因果,和他周围关系亲密的人之间,会有相互连带的关系
精彩文章
-
为何要贪生怕死?那只是一种幻相
(仁德上人)一个人生活在这虚幻的世间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自私自利的贪心、私心、造烦恼吗?人生活着贪生怕死,你看到哪一个古人不死呢?既然每一个人都要死去,为什么贪生怕死呢?怕死能会永远不死吗?
-
活着的意义与价值是什么?利益众生
(仁德上人)人活着就要有生存的意义与生存的价值。来世间走一回,不是为了自私自利自找烦恼的,而是借用身心行菩萨道,普度利益法界的一切众生。我生是为了众生生,死也要为了众生死,死活都是为众生,决不为了自我、自私自利活一秒。
-
谦下是一种做人的态度,也是一种修养
(如瑞法师) 谦下,是一种做人的态度,也是一种修养。《易经》云:“谦谦君子,卑以自牧。”这是说君子以谦下之心默默培养自己的德行,能做到功高不自居、名高不自誉、位高不自傲。我们还可以从“谦”字的结构上来分析:谦,是一个会意字,从言、从兼,表示能听取各种不同的
-
放下和放弃一样吗?放下与放弃的区别
(明海法师) 好多人常把放下和放弃混淆。放下和放弃是不一样的。放弃是我费尽心思去做一件事,结果不如预期,我以为会有一百分,劳心劳力后却只有五十分,我失望透顶,也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愿去碰类似的事件,我也打内心深处认为这些事,无论怎么努力都不会
-
以念头为一根线贯穿佛号,还是持名念佛吗?
(大安法师) 这个以念头为一根线只是比喻的说法,你不要执著它是一个非得要穿一个什么东西。因为我们的念头要从当下这一念开始。这一念你抓住以后,就好像在众多的头绪纷繁的乱麻里面,牵了一个头出来,你把这个头牵出来以后,不要让这个念头打失。你紧紧抓住这一念,让这一念
-
自心,既是因缘之本,也是因果的源头
(觉真法师) 自心,既是因缘之本,也是因果的源头。说到这里,我们可对佛教的因果论,作四点分析。1 自力创造非他力:一个人的遭遇,生活变迁,命运走向,都决定于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即身、口、意三业)。乞求上苍,求神拜鬼,或祈望有什么别的力量来帮助你,这只是人类自身脆弱性
- 区域:中国·广东·汕头
- 流通处:15913912932
- 建议:jianyi@gming.org
- 站务:admin@gming.org
- 客服邮箱:hy@gming.org
- 友情链接:130065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