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心意,是尽力帮助他人能离苦得乐
2020-08-25 [生活故事]
我们的第一、第二诊察室是相连的,有一扇门互通。有一天,看到一位乳癌五十多岁的妇人,她幽幽地啜泣。因为有种药物,劳保局还未能通过给付,她感觉到经济及疾病的压力,忍不住哭了。
当时“二诊”另有一位才三十岁的乳癌患者在候诊,听见了她的哭诉,立刻找末学,把钱包中的钱掏出来,小声告诉末学说:“郭医师,请帮忙把这一点送给隔壁那位太太。”
这位才三十岁的乳癌患者并红着眼眶说:“大家同是受苦。”
末学深受感动,赞叹她的菩萨精神。因为末学了解,她自己的处境,其实比那位乳癌五十多岁的妇人更困难。她的孩子还在襁褓中待喂奶,先生收入并不多,又无劳保,经手术、住院,积蓄已空。
当外科医师介绍她到本院作放射治疗时,她曾因无法负担治疗费而打算放弃生命。她说:“但那天初诊,看到你们的白板上正好写着‘即使明天是世界末日今夜我仍要在园中种满莲花’,我才鼓起勇气振作要活下去。
才向娘家借钱来治疗,生命真是无常,而充满痛苦的考验,我虽然没有什么能力,但总有一种心意,希望尽一份心力,帮助同在受苦的人能离苦得乐。”
末学非常感动,同患乳癌,有人哭泣而悲恼,有人走出自己的悲哀,进而为他人拭去眼泪,发挥生命的光辉,活着一日便种一日莲花,自然满池芬芳。即使微笑也是布施啊!但教一念慈悲起,疾病贫困皆无碍!
热文推荐
-
夫妻姻缘天注定,能改变吗?
有一位夫人,与丈夫时常意见不合,为此闷闷不乐而造成心病。因此性情变得更加古怪且不讲道理,夫妻间相处愈来愈不和谐。有一次,正巧有一位具有德行的比丘尼来到此地,夫人便前去拜见尼师,向她请教与丈夫的因缘,及家庭生活的种种问题。尼师说:“我不是掌管阴曹地府的官吏,不能稽查你们夫妻的姻缘簿。我也不是佛菩萨,不能完全洞悉你们的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的因果。然而,对于世间因缘果报的道理,我是知道的,不妨讲给你听听。
-
人和动物的感人故事
人和动物的感人故事
-
婚外情的人与佛的对话
俗云:无恩怨不成夫妻债。众生可以看看周遭,许多夫妻都是吵吵闹闹终其一生;不能说吵闹就是不好,,犹不免干戈。何况夫妻之间,开门七件事,总有意见不合,相互争执不下之际,所以夫妻之欠债是体现在另外的
-
改变自己永远比改变环境来得容易!
在南美洲有一种奇特的植物——卷柏,说它奇特,是因为它会走。为什么植物会走呢?是因为生存的需要。卷柏的生存需要充足的水分,当水分不充足的时候,它就会自己把根从土壤里拔出来,让整个身体缩卷成一个圆球状,由于体轻,只要稍有一点儿风,它就会随风在地面上滚动。一旦滚到水分充足的地方,圆球就会迅速地打开,根重新钻到土壤里,暂时安居下来。当水分又一次不足,住得不称心如意时,它会继续游走寻找充足的水源。
-
感恩的小故事
《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供养父母和尚尊师及世间中曾致饶益赖其恩者。应念倍增报恩供养。何以故。以知恩者。
精彩文章
-
小小的坏事可以做吗?应该如何正确管教子女?
(圣严法师)有一句俗话说:“小时偷拔葫,长大偷牵牛。”现在的家庭由于子女的人数比较少,所以父母对于子女非常的溺爱。小小的坏事可以做吗?做一个现代的父母,应该如何管教子女才不会害了孩子,又危害社会呢?
-
为什么学佛后反而不顺利?
(法量大和尚) 业报是有现报、生报和后报。现报业是指此生造业,现生感果;生报业是指此生造业,下生感果;后报业是指此生造业,下下生乃至千百生后才感果。我们的现在都是过去业现前所感的果报。一个人现在的果报不是现在的行为就可以招感得到的,但他的善行肯定可以得到乐的、好的果报。
-
四摄法是什么意思?四摄法的内容
(网络) 四摄,即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为行菩萨道必修的功课,是权巧度众的方便法门。一个人发心修学菩萨道,应广行这四种方便法门,才能摄受众生,令入佛智。四摄法不但是菩萨道必修的德目,也是立身处事的准则。若能时时力行布施、爱语、利行、同事这四个法门,就能圆满人际关系,增加人间美好善缘,周遭的人也会受到你的感化,进而共创和谐美好
-
大殿里的佛为什么叫做释迦牟尼?佛陀为什么出家?
(养仁法师) 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北印度,原名叫悉达多;乔达摩是他的家族姓;佛陀则是他证得无上正等正觉的智慧后,世人给予的尊称;他称自己为如来;他的追随者称他为世尊;释迦牟尼佛或乔达摩佛也是他的称号。释迦牟尼一出生便是拥有一切的王子,住在金碧辉煌的王宫内,在十六岁那年与耶输陀罗结婚,婚后生有一个儿子叫罗侯罗。那么身为太子的佛陀为什么会出家呢?
-
佛法为什么说一切随缘?
(养仁法师) 因果理论是佛教的基本教理之一,佛法说的一切随缘是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当你说一切随缘的时候,一定要反问自己:因上努力了没有?果上为什么随缘呢?因为果报是多生累劫,业力的显化。自力很难做的主,过于执着果报,便会迷障你的智慧,给你带来烦恼。
-
自利利他引导众生度化利益世间
(华平法师) 在今天这个人间的世界要弘扬佛法自利利他,我们都要有一些共识。不管你住持道场也好、住大众也好、住山也好、住茅棚也好,不能依血缘至上思维、当依解脱至上说、是要依报恩到上说来延续佛法成就弘法利生的事。离血缘思维而不能用举外避仇、举内唯亲的家族思想来自行或是教导大众。
- 区域:中国·广东·汕头
- 流通处:15913912932
- 建议:jianyi@gming.org
- 站务:admin@gming.org
- 客服邮箱:hy@gming.org
- 友情链接:1300659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