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业就如是在梦中,若是用依苦而生的觉悟开始修解脱道,那定业就渐渐开始转了。用苦的觉悟念佛的功能力来求生净土带业往生。销我亿劫颠倒想,不历僧伽获法身。
修行不分老幼贵贱,而贵在持之以恒,日月相续。无论人事的好坏对错,都是修行路上的磨练。修行人要学会借助生活中的种种机缘,去除贪嗔痴,抽丝剥茧地把清净自性从外境乱象中剥离出来。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时间慢慢完善,更需要保持道心不偏。我们要学会依心起修,用心去感悟生活。
所谓“个人生死个人了,个人业报个人消”。修行本就是自己的事,哪怕拜得名师,或亲如父母,也无法互相代替,唯有靠自己才能解脱生死烦恼。既然修行,就应该自律,而不应把希望寄予他人。修行之路从无捷径,必须靠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地走,才能踏实安稳的前进。
佛法不拿空目空一切凌驾一切之上,佛法不否定相的存在只是倡导不要去染着和执着相不要落入相,要依相了解真实相,了解真实不是否定相的存在,而是了知相最终究竟因何因缘而有因何因缘而无。否定有或是无的存在都不是空的意义,空是具一切的,离相不是否定有的存在。
安于因缘也接受共业所带来的影响,随顺成忍而以法所思一切所受是成就解脱因缘。好坏对错不谈合理不合理皆属因缘,心借此向于觉悟的善。在世间和众生的因缘中成熟解脱和善知种种方便,这样以法安住于成就的因缘处,带着成就不离众生因缘感恩尊重的心,安住这个自我成就而具足成就众生因缘的世间。
在精进佛七当中,善知识的引导与加被,规矩的持守与对待。在善因缘中当思维我慢的习气令你在这种增上的因缘中不能被调服。当厌离贪染我慢刚强难化的个性,在事相上容易厌离,但是在内生厌离一定要从往生的道心看你对任何时任何境的反应是不是与往生相应。
念佛求生极乐只为报恩,报三宝、国土、父母、众生的恩而求生极乐。报恩不是通过报国家、父母、众生等恩身上的求个什么回报,而真的是为行菩萨道,离小我的贪爱、大我爱的执着,一切的恩情、责任、义务都是为报恩行菩萨道。让责任、义务、恩情、仇恨都离开从中得个什么,只有报恩行菩萨道求生极乐,暂时割舍往生净土再回娑婆报恩行菩萨道。
真正利益众生是经得起别人猜疑的,只要你没欲望的目的好名好利。那就不需要躲避,因为躲避是怕别人看穿你的目的。只要明白是为解脱、利他的,到底是什么在在意他人的怀疑?无非是名利二字!有信仰追求错了!
禅的美是无穷无尽的,宇宙亦如是。宇宙是最伟大的艺术家,我们只能够捕捉到其中的一分,而禅是必经之路。禅能够创造艺术、发现艺术,本身是生命深度的艺术,创造一切艺术的艺术。每一个物种都有禅意,禅让人感动,在当下找到一种自我内在的依靠或者方向。
面对外境的时候应当保持,那一念念佛求生净土之心,随应种种世间因缘生活尽份尽行,而不分别好坏也不冷漠和顺服。带着那份放下的心,恒长的面对成就你放下的一切外境,随缘尽份到该放下的时候随缘放下。
修行是什么?怎么去修行?如何才能修行?这是信众心中常疑惑的问题。殊不知,修行就在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之中。生活处处是修行,日常处处都是禅。认真过好当下,努力过好每一天,善待自己,寻找“活着”的意义。在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去除自己的烦恼习气、升华自己的品格、精进对佛法的修持。运用禅的智慧,用实际行动阐释佛法的精深。这便是修
胸襟开朗,心地纯洁,是名君子坦荡荡;因为他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生活作风不正派,思想行为不检点,任意妄为,不受约束,名为放荡。这两种人,都是为了追求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人生境界。所不同的是,一个光明磊落,一个自私任性;一正一邪,各有千秋。
有人说:穷人因为没钱而做糊涂事,富人因为有钱而变糊涂人;其实钱本身没有善恶,善恶的是人心。过日子,少不了柴米油盐;而这些,哪个不需要钱?纵然是高圣人君子,他虽然不贪钱,但也需要钱,因为他也要过日子。要钱,是因为生活的需要;贪钱,是因为人心的不足。
求生净土要生厌离心,厌离一切苦的根源自我的爱着。离苦要觉悟,觉悟一切苦的因,羡慕离苦的法而欣求净土。要知为什么念佛求生极乐,带业的根求生净土为断无名,愿和我一样苦的众生一样觉悟一样离苦,念佛当中带着这个愿,也为完成这个愿念佛,这就是往生重要的资粮。这份菩提心就是极乐净土的因,觉悟苦求离苦的厌离是往生的因,带着希望和我一样苦的众生都能觉悟苦,都能离苦精进念佛就是往生的资粮。身口意自然修往生的业,循业发展,厌心信愿,回向净土。
行菩萨道要有六度、四摄、万行的这个功德,或者说行菩萨道就是圆满六度、四摄、万行。六度到彼岸叫六度波罗蜜,六波罗蜜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里的第五度就是禅定波罗蜜,你没有禅定的功夫,就是六度不具足,只有五度。
带着这恶业招感的罪身,按照佛法多常忏悔、多做功德、多做利益众生的事情、多护持三宝、恭敬三宝。得人身,遇佛法是大福报。所以要戴罪立功。
世智辩聪,什么事都生疑惑喜欢辩论。样样通样样都听过样样都不会信到底。没有个判教的中心思想,随着烦恼而烦恼。这种相貌皆因为离开实际力行分化隔离的修学而产生的。修学应当解行并进,从要实践中圆满普贤菩萨十大愿。
利益众生不能自欺欺人,通过借鉴学习取代他人来装点自己,一定要有实质的佛法深入和用功去思维取证实践利行。不能只为达成心愿目标去走捷径运用和学习合世间法,而非合道德因果的方式方法,要是这样佛法也就成了借鉴抄袭谋取世间利益的途径了。也不能用取经的名词来合理顶替达成目的的自我合理借口。不走合世间生存道理的擦边球。要真正深入佛法才能明白佛无尽大悲利益众生。
合和相从这里开始做起。师父教居士做自己不做不行,身教胜过言教。居士看师父做自己不做也不行,修行不只是出家事在家也一样要修。在修法上平等,因缘上可能有不一样。发心都一样,结果都一样。
时日已过,命亦随减,愿大家精进念佛,世间事能放便放,佛号要常常提起。若欲莫忘初心唯有念佛,若欲找回初心亦唯有念佛,念南无阿弥陀佛足矣,不必向外攀求追逐任何世出世间法,皆是热闹而已!
看待钱财如命,要是你明白比命更值得追求的不生不灭的法身时。钱的来去通过供养、布施就成为了法的意义。这样就不会因为花钱对信仰生疑惑,布施可化(贪欲)财,化财的意义就是改变自己的心量,心量大了财法也就具足了。
生死业报处,受报不知报,但知水草,五欲追求,种种差别相。极乐世界种种庄严不受业报,无有差别相,一心求生了知业报障碍苦,持戒带理念佛,众善助行,发大乘心念佛求生净土悟无生再回娑婆度众生。
佛弟子有二,一者出家,二者在家。不论出家在家,行事进退皆有相应仪则。出家僧尼,行、住、坐、卧之中更应保持威仪具足。人之言行皆来自于内心,若内心散漫懒惰,习气刻在生活的细节当中,面貌便无法端庄大气。修持威仪就是在修心,只有把内在的威仪修好了,剔除了心中的散漫懒惰,外在的威仪才能慢慢显现出
看待钱财如命,要是你明白比命更值得追求的不生不灭的法身时。钱的来去通过供养、布施就成为了法的意义。这样就不会因为花钱对信仰生疑惑,布施可化(贪欲)财,化财的意义就是改变自己的心量,心量大了财法也就具足了。
学佛当感念三宝的加被善知识的引导师父的教导,一切皆是三宝成就众生成就的。若是我做过什么如法的回向报四恩,不如法的惭愧忏悔。对待师父给予的一切都应当以报恩心去报恩,一切想法不以自主为看待,当以师父成就我为看待。所思所想当依佛寻师后以觉悟为最终。
什么叫学佛?就是运用一切的佛法看见自己,然后面对所有不合道理的事情,把它看出道理来,在不合理中找出道理。
我人一生就像一场春秋大梦。所谓渡过苦海也是在梦里来渡苦海。真正意义上的从此岸渡到彼岸,并不是真的从这儿走到那儿。也不是为了当真去过这个河,而是为了度我们现在正在做的梦,“同登彼岸”不为渡河,只为度梦!
自我所蒙蔽,不知皆无常。身处业报处,不知生厌离。道德所蒙蔽,不知何目的。知苦不出离,妆点非实故。
古语云:“德不配位,必遭灾殃。”一个人能拥有多少,与他本身能力息息相关,若贪求能力之外的东西,不但没有好处,反而容易带来灾祸。“贪嗔痴”三毒之所以把“贪”摆在首位,便可说明其带来的恶劣影响。不能克服“贪”,便容易被欲念牵着走,而忘记心中本有的清净。
为什么修禅定也需要慈悲?因为慈悲会令心不做亏心事,让心得到平安,因为他没有做害人的事情,所以才能安心,安心了心才能定,所以中国有个词语叫安定,先安而后能定。然后安心之后,心就逐渐平静下来了。所以古人说,“不做亏心事,不怕鬼敲门”。他不会整天提心吊胆,所以在发这些利益众生的大愿的人,经常这样发,他的人就会变善良,与四无量心就会不知不觉当中相应了,与禅定不知不觉也联系起来了。